閘門22:慾望獲得影響力|感受
- 28lab
- 6月24日
- 讀畢需時 8 分鐘
已更新:7月4日

1.根據上下卦特質推論閘門特質
內核 × 外殼 = 下卦 × 上卦 = 閘門的運作特質
🔹上卦艮 × 高山 × 影響力
山和丘最大的差別,大概就是丘通常較為平緩而矮小,山就大不相同了。山通常容易給人一種「千仞之高,人不輕凌。」的尊嚴感或敬畏感,而人們對於山的印象和情感,實際上也因為其存在,所產生的各種具體的、精神上的經驗或故事累積而成。
簡而言之,能量的沉澱和堆疊,或許才是造就這股能量無可撼動之影響力的來源。這樣的能量運作和展現出來的,未必是凌厲的感覺,但夠多時候可能會顯現出一種「厚度」、穩定或從容的感覺。
更多時候,這股能量的形成,或許不只是堆疊累積而成,還有一定程度的淘洗,把多餘的部分都一一剝除,剩下來的才是那個最有影響力的部分,因為在氣質上它展現了,我還在、我屹立在此、我是指標、是真正的靠山和依據。
🔹下卦離 × 火焰 × 慾望
火焰更像是慾望,急切地試圖佔有任何可燃燒的事物。人的慾望也是類似的,急切的依附在任何能夠引發情緒的人、事、物上。如果以為是情緒像火一樣焚燒著人們的內心,那可能誤會了情緒本身。慾望才更符合,這個令人在內心感受燃燒的源頭。
有趣的是,人們追求慾望,就像火焰追求可燃物一般。當目標被燃盡,似乎就會稍微的感到空虛。不過,只要把目標放的再遠一點點,就會注意到燃盡慾望之後,可能不是空虛。還有留下各式各樣的記憶、體驗、感觸和智慧。
所以慾望最原始的狀態,其實就是「我想得到…」這樣的感受。至於結果嘛…結果其實不是火焰關心的問題,然後之後的灰燼可能也有其價值,就像是獲得各種體驗之後的經驗,也可能有其價值。
🔹上卦艮 × 下卦離 = 感受
外在的體驗促使內心的情緒悄然升起,渴望被表達、被承接;正是情緒與感覺的堆疊,形成情緒的適切表達,時而張狂、時而沉靜,有些時候被人稱為優雅。但所謂優雅,只是對於表達「感受」做到了穠纖合度,沒有不足,也沒有逾越。更沒有情緒的泛濫,而是讓感覺穿過身體,找到被保存與傳遞的節奏。閘門22會仔細感受每一個時刻的情緒和氛圍,接受這些情緒並揉合自身的感受,將其轉變成人人都能受到觸動的情緒表達。
🔹閘門22 × 感受 × 情緒中心 × 覺知迴路
閘門22 所表現的「感受」,是一種根植於情緒中心的流動性感知力,其本質並不在於釋放情緒的強度,而是在於能否在情緒起伏中,掌握一種適切的表達節奏。作為覺知迴路的一環,這股能量並非立即反應,而是透過情緒的累積與沉澱,展現出帶有層次與深度的存在姿態。你不僅在感受情緒,更在感受氛圍,感受那些不被說出口、卻悄然影響著場域的細微訊息。
情緒中心的運作方式,決定了這股能量往往並非「想說就說」那般直接。你可能會花時間消化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,等到對的時刻、合適的對象與環境出現,情緒才會自然地以一種優雅的方式流露出來。這種「優雅」不是刻意裝飾,而是來自一種對內在感受的細膩處理──你知道有些話不該在情緒最高點說出口,也明白真正有力量的情感,往往來自於整理後的清晰。
在覺知迴路的架構中,閘門22 承接的是來自情緒中心的變化波動,並嘗試將這份波動轉譯為可被感受、可被分享的能量訊號。這也意味著你天生擁有一種能夠以情緒打動他人的潛力,不論是透過語言、眼神、姿態或存在本身,那份情緒的真實感都能穿透形式,觸及他人內心深處的共鳴點。
然而,這樣的感受力也容易成為情緒過度堆疊的容器。當你過於壓抑、不願表達或尚未準備好整理時,那些未被釋放的情緒可能轉化為冷漠、抗拒,甚至被誤解為難以親近。反之,若失去節奏,讓情緒未經過濾地傾瀉而出,也可能變成情緒綁架,讓他人難以承接。
閘門22 的智慧,是在「我想表達」與「現在適合表達嗎」之間建立起內在的秩序感。當你懂得順應自己的情緒節奏,並等待情緒沉澱後再出手,你的感受不僅更精準,也更有穿透力。你會發現,真正動人的感情表達,不需要大聲,因為那來自你早已與自己對齊的安定與深度。

2.根據三才結構分析閘門運作層次
基礎(地) × 認知(人) × 顯化(天) = 三才× 四象 = 閘門的能量場層次
🔹地•少陰 × 人•少陰 × 天•少陽
地•少陰 ➙ 投射
地層次的少陰能量,表現為投射特質。但這種特質作用在基礎的建構,所以這代表能量的表現上,更多的是在探索自身的特質、潛力、可能性和極限。這是因為在地層次上,能量的表現是受未知所侷限的,這讓能量運作時的主要目標,都在探尋自身,並且在消化經歷之後,產生屬於自己獨特的特質與基礎。
並且,在接納了自身具備何種潛力、規則、特質之後,才有辦法透過自身的行動,吸引環境或他者的邀請。這相當於是一種自我探索的能量表現方式,個體需要透過體驗和嘗試,展現自身的獨特價值,才會真正的吸引各種機會。
人•少陰 ➙ 投射
在人的層次上,投射特質就意味著,向環境、向其他人、向群體指認出明確的方向。但同樣受到投射特質天生的約束,也就是需要「受到邀請」。這其實是非常有趣的能量運作模式,因為這意味著投射特質的展現,並不真正追求任何的告知,而是以身作則的透過實際的行動,展示自己的想法、觀點、特質或能力。
只有透過實際的行動說服他人,才有辦法將自身欲意展現的特質表現出來,這爭取的不是響應者,而是真正的追隨者。
閘門所屬能量場域
地層次與人層次的結合,這意味著在這個能量場域內,不止是認識和探索自己,同時,也表現出自己的特質、天賦、潛力、限制。並且,給予他人建議、支持或忠告。
然而,這一切能夠順暢的運作是有前提的,需要透過自身的表現,吸引環境或他者前來發出邀請,並讓個體「受邀請」才能真正的啟動這個能量場域內的潛力,如此一來就搭建了相互合作的橋樑,使個體自身能夠運用自身所有,去協助他人。
天•少陽 ➙ 反映
當天層次以反映特質運作時,會呈現出「經驗者」的狀態。體驗與感知能量場域的實際狀態,成為其主要目的。通常經驗者在能量場中的角色,介於指導者與維護者之間。為什麼?因為唯有親身投入、真切體驗,才能察覺環境中那些細膩的變化與真實的需求。
維護者所建立的秩序與結構,並非為了固定,而是為了成為可被體驗的基礎;指導者的策略與教導,也需要透過實際經驗去驗證與修正。經驗者的存在,提供了這個檢測與調整的關鍵環節,確保整個進化歷程能持續前行。
3.爻辭解釋
【一爻|地・地|反映 🔁 顯示】
◉ 反映的階段
你感受到一種情緒慢慢升起──不是劇烈,而是像某種氣氛悄悄擴散。你停下動作,先釐清這份感覺是眼前引發的,還是過往留下的。你在心裡標記:「我現在感覺到了,但我還不確定它是什麼。」
◉ 顯示的階段
你選擇輕輕打開這份感受──不直接說破,也不忽略它。可能是一個遲疑的表情、一句中性的觀察、或僅僅是一段靜默。你允許情緒浮現,卻不讓它決定接下來的行動。
◉ 天賦
你具備細膩察覺情緒變化,並以不具威脅感的方式釋出的能力,使人願意靠近、傾聽。
◉ 限制
若你習慣將情緒留在內部運作,可能讓他人誤以為你冷淡、難以靠近,造成無意的疏離。
【二爻|地・人|投射 🔁 生產】
◉ 投射的階段
你用平靜語氣說出內在的情緒:「我有點在意」「這讓我困惑」「我不太確定這是什麼」。你不是在抱怨,也不是想被安撫,而是希望這份感受可以被聽見──單純地被接住。
◉ 生產的階段
你觀察對方怎麼回應,再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調整語氣、澄清想法,或暫時退一步重新整理。你不執著「被懂」,而是讓自己慢慢練習:怎麼用不傷人也不壓抑的方式,讓情緒有位置。
◉ 天賦
你擅長在關係中提出感受,並在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表達,保持連結的開口與柔度。
◉ 限制
若你太渴望被立刻理解,可能會無形中把期待變成壓力,讓對方不知所措。
【三爻|人・天|反映 🔁 顯示】
◉ 反映的階段
你發現自己對某些情境總是特別敏感──也許是因為它們觸動了舊有的經驗。你試著區分:「這份感覺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,還是從過去留下來的痕跡?」你讓自己有機會認清內在的來源。
◉ 顯示的階段
你開始說出這些整理後的體會,不是控訴,也不是自剖,而是一種清晰的回饋:「我可能反應過度了,因為這情況和我以前的經驗有點像。」你讓情緒參與對話,但不讓它主導氣氛。
◉ 天賦
你能將個人感受轉譯為具備邏輯與溫度的話語,幫助自己與他人建立更真實的理解。
◉ 限制
若你過度強調「要說得好」,可能錯過即時感受的真實性,讓情緒變得過度包裝。
【四爻|人・地|投射 🔁 生產】
◉ 投射的階段
你直白地說出自己的情緒:「我現在就是很沮喪」「我不想假裝沒事」。你不是指責別人,而是劃出一條清楚界線:「這是我的狀態,我願意說出來,但不是要你來處理。」
◉ 生產的階段
你嘗試把這份情緒收進一個更能承載的形式──也許是寫下來、說給信任的人聽、或轉化成創作或身體活動。你讓它從一種起伏,變成可以被處理的素材。
◉ 天賦
你擁有將直接的情緒表達延伸為整理與吸收的能力,讓感受有出口也有歸宿。
◉ 限制
若你只停在釋出,而沒有進一步整理,可能讓他人承接了你留下的混亂或疲累。
【五爻|天・人|生產 🔁 投射】
◉ 生產的階段
你經常成為他人情緒的容器──朋友傾訴、同事發洩、親人依賴。你沒拒絕,也沒逃開,只是默默讓情緒流過你。你不急著給建議,也不急著處理,單純地陪著、聽著。
◉ 投射的階段
你開始表明:「我可以接,但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。」你不再默默承擔,而是讓自己被看見是一個也會累、有情緒、需要空間的人。你讓關係變得雙向。
◉ 天賦
你具備穩定承接他人情緒波動的耐力,也能適時表達自身界線,維持關係的平衡感。
◉ 限制
若你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需求,可能造成內部疲乏,甚至失去對自己感受的連結。
【六爻|天・天|顯示 🔁 反映】
◉ 顯示的階段
你展現出一種不動搖的情緒存在──你可以有情緒,但你不會被情緒帶走。你選擇怎麼回應,而不是被反射性地牽動。你成為他人眼中「可以靠近卻不會被情緒牽著走」的存在。
◉ 反映的階段
你觀察他人怎麼與你互動──有人因此卸下防備,也有人因此產生距離。你不強求任何結果,只是問自己:「我想留下什麼樣的關係?我願意回應哪種靠近?」
◉ 天賦
你能以整合過的情緒品質作為他人調整自己情緒的參照,維持關係中的穩定與自由。
◉ 限制
若你過於在意自己是否「穩定得體」,可能讓真正的感受變得不容易浮出,進而形成疏離。
Ulf 撰文 / Luna 校對發佈
תגובות